关注官方微信
随时掌握最新消息
 官方微信
 

污染河道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的探讨

   日期:2019-12-03     作者:环保管家    浏览:244    评论:0    
核心提示: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对改善生态环境,修复污染水体,恢复青山绿水的呼声日益高涨。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党章并做出阐述

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对改善生态环境,修复污染水体,恢复青山绿水的呼声日益高涨。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党章并做出阐述,使“生态文明”,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,与经济建设、政治建设、文化建设、社会建设并列,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“五位一体”的总体布局。

关键词:城乡河道;水体污染;生态修复;流域综合治理;

水环境污染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,针对城乡河道当前的污染及治理现状,其流域综合治理的必要性及可行性。在分析城乡河道生态修复的基础上,提出了城乡河道综合治理(河道整治)与生态修复的发展趋势与建议。

一、河道水体污染的生态过程

河道水生态系统由水环境和其中的生物群落组成,水环境是河道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生境因子,对水生态系统有决定性的作用,生物群落是由植物、动物和微生物组成的,在特定环境中形成特定的生态功能,对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着决定性的作用。自然的河道生态系统是一个完整的,具有自我更新、平衡和演替能力的体系,利用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系统,使河道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。多年来,浙江城乡河道岸、底硬化的趋势改变了天然河道的地形地貌和多样的水环境,河道生境恶化,使水生植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,严重影响了微生物和微型动物的生存,导致河道生态链断裂,生物多样性降低,河道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能量流动等生态功能降低。更为关键的是,多年来各类污染物的持续排入,远远超出河道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,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,导致水生态系统的失衡、破坏,最终水体呈现生物多样性降低或消失、水体缺氧、黑臭。

二、城乡河道的生态修复

1.河道生态修复技术与水污染治理思路。生态修复是利用生态学原理、技术,通过对河道水污染控制、水环境改造、水体生物调节,恢复河道生物多样性,重建河道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,使其恢复具有自我更新、平衡和演替能力的自然状态。与生物修复相比,两者是河道治理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,它们的目标、应用原理、技术手段、应用生物的种类和适应范围均有一定的差异。 其河道治理理念,已由单纯的“污染控制”发展为“水生态的修复与恢复”,实现由以“水污染控制”为目标向以“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保护”为目标的转变。陆续开展了河道生态恢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,如日本的多木川、淀川等多条河流的生态修复,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。我国在城市发展的初期,城市河道属于纯自然型的天然河流河道,具有完备的生态和景观功能。在工业化、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,城市河道和河岸带的生态功能逐渐消失,河道成为行洪和纳污的沟渠。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,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逐渐认识到河道生态系统对城市生态环境、景观、文化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,也促使人们关注水污染的治理和水生态系统的恢复。在河道水污染治理的思路上,生物治理和生态修复的理念深入人心。河道生态修复的根本思路是重建受损河道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,恢复具有稳定群落结构、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生物群落,以及可提供相对稳定生态位,符合自然演替规律的生境的城市河道水生态系统。

2.河道生态修复的关键问题。城乡河道生态修复的最终目标,是在满足河道基础功能的基础上,恢复河道的生态和景观功能,最终达到水清、岸绿、景美、亲水、易居的生态河道的要求。

多年来浙江省城乡河道污染严重,现状复杂,尽管经过初期的治理,清除垃圾、疏浚河道、减缓黑臭,水体污染状况已有所缓解,但要最终完成河道的生态修复,还有较长的距离,仍有诸多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。多年来城乡发展过程中对水环境的侵占使得多数河道较为狭窄,加之城乡地表硬化导致地表蓄水能力降低,排水、行洪等河道的基础功能,是河道生态修复设计和实施中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之一。河道生态修复的进行需在河道水质恢复到一定阶段之后,对河道水体污染的治理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,与此同时,河道生态修复亦可促进河道自我净化能力。河道水体生物的多样性是河道生态恢复的一个典型特征,改变现有河道岸、底硬化,沟渠化的现状,造就多样河道形态和空间,形成多样的水体环境,将为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奠定基础。在河道生物多样性恢复的基础上,从河道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,恢复河道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,促进水体稳定、多样性生物链形成,恢复水体生态系统自我调节、平衡和演替能力的形成,将是极具挑战性的关键问题。此外,在河道生态修复中,要着力考虑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、水生态环境与城乡生态景观、人文景观的和谐发展,最终达到人、水、自然的和谐发展。

三、河道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的发展建议

1.河道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的和谐理念。水环境污染治理是一个政府主导、全民参与的重大社会问题,“五水共治、治污先行”工作的推进,是以治水为契机,深化改革,促进经济产业升级。仅污染的防治,就涉及不同层次、各个领域的复杂关系,无论是各类工业企业、各种农业生产,还是居民生活,任何一个方面的疏忽,水环境的污染防治就可能难以达到既定目标,或者进度大大拖后。因此,全社会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是极其重要的。当前水环境区域污染的现状,使得河道污染的治理必然是以流域综合治理为核心。河道是水最终汇集后的体现,在污染流域综合防治的各个领域,以生态、节能、和谐的理念推进技术的实施是各项工作成功的关键。河道治理的理念,应在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,汲取先进国家的水环境治理经验,由单纯的污染防治向区域水环境生态治理的模式转变。

2.河道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的总体策略。河道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,在控制污染源的基础上,通过各种技术手段,实现对河道污染的治理和水体生态的修复是最根本的途径。当前污染河道的治理,限于行政区划下政府和部门之间的责任关系,更多的是一种局部治理,难以改变区域污染的现状。但无论是当前的局部污染治理,还是在流域范围内实施综合治理,都应在“减少外源污染,控制内源污染,降解水体污染”的总体策略下进行方案设计、技术研发和工程实施。在流域综合治理中,“减少外源污染”主要是点源污染的截污纳管和统一处理,面源污染的综合控制。在河道局部治理中,既要考虑点源、面源污染,更要关注河网上游水体带来的污染。“控制内源污染”是水质改善和提升的关键措施,过去通常采用清淤的方法,未来将更多采用生物-生态的方法来进行治理。“降解水体污染”是河道水体污染治理的关键步骤,是诸多技术方法的集成和应用,当前生物修复技术已经广泛应用。

3.河道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的技术体系。在流域污染综合治理的思路下,实施河道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,对技术将有较高的要求,是诸多技术方法的集成,是涵盖不同领域的技术体系,主要包括以下内容。河道水污染控制技术,即通过截污实现对点源污染的控制,通过清淤减少河道内源污染,通过生物修复技术对水体污染和面源污染进行控制和治理。河道生态环境改造和调节,即恢复河道的天然状态,调节水流,使河道生境呈现多样性,适合各类生物的定植和生物群落的形成,并促进河道水生生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。河岸生态缓冲带构建,即恢复河岸植被,形成具有控制和消减面源污染、地表径流营养盐等作用,可美化和调节河岸带景观的生态河岸。生态护岸构建,河岸护坡是河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,同时也影响着河流的稳定性及行洪能力,改变多年来城乡河道河岸硬化的现状,构建自然的生态护岸,利于河道生态的恢复。

总之,修建生态河堤,增加河边湿地及河滩面积,恢复河岸水边植物群落和河内水生态系统,维护生物的多样性己成为国际上河流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。

 
打赏
 
更多>同类环保资讯
0相关评论

推荐图文
推荐环保资讯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注册协议  |  隐私政策  |  网站留言 | RSS订阅

| 津ICP备19001423号钢纤维

技术:金尚铭网络


客服: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审核: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投诉: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后: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